侧记:新学期里的学生社区新气象
九月的晨光漫过宿舍楼顶,点亮了新学期的伊始。随着同学们回到宿舍楼,沉寂了一个多月的学生社区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场景——楼道里此起彼伏的招呼声、阳台上晾晒的新被褥,交织成一幅生动的开学图景。
更令人欣喜的是社区里涌动的暖流。在学生社区功能型党支部和自主管理委员会的号召下,一场自发的宿舍内务整理和社区周边环境治理行动悄然展开。桃园大厅中,几名身着志愿者马甲的同学正擦拭积灰的玻璃窗。宿舍中庭内,大家分工明确,有的用螺丝刀卸下纱窗冲洗,有的蹲在花丛边拔除杂草,还有人戴着手套清理垃圾。
在谈到发起这个活动的初衷时,菊园社区委员会主任赵天鸽同学这样说道:“发起这个活动,不只是单纯地让大家一起清洁,而是让大家意识到社区不是单纯的住宿地,每个人都是这里的主人。你多擦一块玻璃,我多清一片杂草,社区就会慢慢变成我们心里期待的样子。”“社区作为我们共同生活的重要场所,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这里度过,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会让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中。”参与清理的李思远同学抹了把额头的汗,手里的钢丝球还在纱窗上来回摩擦。这场没有硬性要求的志愿行动,恰似一面镜子照见校区学子的责任担当。这种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觉,正是学生社区功能型党支部和自主管理委员会发挥堡垒作用的生动注解。他们没有采用行政命令,而是通过党员带头示范、骨干分工协调,让主人翁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事实上,这样的场景正是校区深耕学生社区建设的缩影。校区始终将学生社区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阵地,以党建为引领构建新型社区治理模式。从功能型党支部扎根楼栋,到自主管理委员会承接服务职能,这种“党建+自治”的双轮驱动模式,既强化了思想政治引领,又充分释放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今的学生社区,不仅是生活起居的场所,更成为同学们锤炼品德、实践成长的课堂。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