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学院三下乡队伍总结篇(四)星光点亮童心,梦想扬帆渐美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时代浪潮中,教育帮扶与文化赋能成为激活乡土活力的关键引擎。为助力山区教育发展,拓宽学生视野、传递知识温暖,同时提升志愿者们的社会实践与育人担当能力,“乡约振兴,语暖童心”志愿服务队于2025年7月5日至7月20日前往宜宾市珙县巡场镇开展一段以爱育苗、以语筑桥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志愿者们以安全为弦,奏响守护乐章。精心打造趣味课堂,从消防员勇闯火海、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惊险瞬间,到交警叔叔风雨无阻、指挥交通保障出行的温暖场景;从防溺水时“不私自下水游泳”的谆谆告诫,到遭遇地震“伏地、遮挡、手抓牢”的逃生口诀。这堂课让孩子们真切体会到安全的重要意义,将自我保护的意识深深扎根于心田,使安全的种子在幼小心灵中悄然萌芽。
志愿者们以爱国为魂,开展特色课堂。他们组织孩子们讲述爱国英雄故事,回溯七七事变,讲述赵一曼的事迹,从民族危亡时的抗争,到英雄的舍生取义,孩子们在这堂课上触摸到了信仰的温度,爱国情怀如种子般在他们心中悄然扎根。
志愿者们以心灵探索为帆,启航心理健康特色课堂。他们以经典寓言与现实案例为桨,引领孩子们驶向内心情感的深处。孩子们在课堂中领悟到到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的真谛,于心灵碰撞间培育出坚韧、包容的心理品质,为成长筑牢精神基石。
带着对语言教育的热忱与对乡村孩子的关爱,志愿者们精心打造了一场趣味十足的多语启蒙盛宴。课堂上,韩语宛如灵动音符,志愿者用俏皮的发音和生动的情景,带孩子们领略泡菜文化的独特魅力;法语似浪漫诗篇,通过讲述法国童话,开启孩子们对优雅国度的想象;英语则如桥梁纽带,以趣味游戏和儿歌,激发孩子们的表达欲望。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兴奋,在多元语言的海洋里尽情遨游,语言学习的种子就此播下。
为让孩子们在艺术教育中感受世界、开阔视野、体验情感,促进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志愿者们特别开设了体育课、绘画课、手工课、舞蹈课、音乐课和电影鉴赏课,帮助孩子们培养审美能力,让他们学会感受美、欣赏美,提升对艺术的感知力和认知力。这些能力不仅能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懂得欣赏周围的美好事物,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志愿者们将科学探索的奇妙火种带进社区,开启了一堂趣味横生的科学课。课程聚焦神秘的“非牛顿流体”,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新奇科学世界的大门。志愿者们先抛出有趣的问题,勾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再通过简单易懂的实验演示,让孩子们亲眼见证玉米淀粉与水混合后,“遇强则硬、遇弱则软”的神奇特性。孩子们纷纷动手尝试,在欢笑与惊叹中,感受科学的独特魅力。
为切实传递夏日关怀,致敬酷暑中坚守岗位的一线工作者,志愿者们联合社区开展“夏日送清凉”活动,将一份份承载着心意的清凉物资,亲手送到了环卫工人、外卖小哥手中。志愿者们向汗流浃背的环卫工人道一声“辛苦了”,感谢他们用双手维护城市的整洁;对行色匆匆的外卖小哥说一句“注意防暑”,叮嘱他们注意交通安全;也为路过的社区居民送上清凉的问候。虽然物资简单,但每一瓶水都饱含着志愿者们的敬意与关心。
为让孩子们深入了解珙县非遗文化——苗族蜡染,志愿服务队走进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认真参观学习,深入了解后,把非遗知识带入课堂,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有趣的故事,为孩子们讲述珙县非遗的传承故事,展现其独特魅力,在孩子们心中播下非遗传承的种子,助力非遗文化薪火相传。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乡约振兴,语暖童心”志愿服务队以能力为舟、实践为桨,围绕特色小语种课程、爱国教育、安全教育、艺体课程等主题,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教授孩子们知识并给予孩子们陪伴。
未来,他们不会停下脚步;将持续以青春奔赴乡村振兴,让青春之花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绽放,让实践之火点亮乡土希望,让这份难忘的回忆化为持续奋斗的动力源泉。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